建院至2010年荆州农科院麦油主要科研成果

建院至2010年荆州农科院麦油主要科研成果

小麦荆州1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黄自强 朱瑞昌等

获奖情况: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授奖单位:湖北省科学大会

成果简介:本品种于1965年育成。植株高120厘米,茎杆粗壮,株型紧凑,穗纺锤形,穗长12~14厘米,每穗18~20个小穗,小穗着粒密度稀,密度17左右,全穗结实35粒左右。籽粒红色,千粒重38~40克,半硬质,粗蛋白质含量13%左右,赖氨酸含量0.44%,偏春性,春播能抽穗,但不整齐。对光照长度反应中等。全生育期210天,比南大2419早熟3~4天。分蘖力中等偏强,茎杆较硬,一般不倒状,口紧不易落粒。休眠期长。根系发达、耐渍、耐瘠。赤霉病轻,产量稳定。抗条锈病力较强,轻感白粉病和杆锈病,但发病时已接近成熟,对产量影响不大。本品种先后在湖北省进行多点试验,并于1973年列入南方冬麦区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一致表现抗病力较强。尤其是在多雨年份,产量较稳定,比一般良种增产。1973年在南方冬麦区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一致表现抗病力较强。尤其是在多雨年份,产量较稳定,比一般良种增产。1973年在南方冬麦区品种区试中,湖北省三试点(省农科院、襄阳所、荆州所),分别比对照南大2419增产5.8%,23.1%及13.6%。本品种推广面积达200万亩左右。棉麦套种(小麦播幅40%)亩产100~125千克,单作175~200千克。

本品种是我国第一个远缘杂交推广品种,1974年农业部征集至广交会交流,曾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中标列展出。

油菜品种荆油1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高永同 汤鉴波等

获奖情况:1979年省科学大会奖

授奖单位:湖北省科学大会

成果简介:1964年,从华中农学院引进长角胜利×8号油菜子一代,经过多年选择,1970年定型,编号为7005,5月8日成熟,荆油1号系7005的早熟品系,原编号为“7005-27”。幼苗半直立,基叶面积较大,叶色较淡,叶面腊质较少,苗期生长势较强,冬前不抽苔,能安全越冬,春后抽苔早,3月上旬初花,4月初终花,4月底至5月1、2日成熟。在每亩12000株的栽培密度情况下,株高150~160厘米,分枝部位30厘米左右,6、7个分枝,主花序长约60厘米,全株角果300个左右,结果密度为1.28个/厘米,每果粒数约20粒,千粒重3.3~3.5克,1974年产量鉴定结果每亩为180.7千克。含油量为44.95%。

1974年倒春寒严重,在2月22~24日寒潮后,10月10日播种的有14%主苔受冻弯曲,影响生育,10月18日播种的基本未冻。荆油1号不抗菌核病,1973年发病率为12%,病情指数为6%,1974年分别为0.42%和0.83%。

在荆州地区,播种期不宜太早,直播宜在10月中旬、育苗在9月20日后播种,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移栽,密度一般每亩12000~15000株为宣。苔肥宜早施,注意防治菌核病。

早熟小麦荆州22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龙述昭等

获奖情况:1980年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地区行署

成果简介:早熟小麦荆州22于1976年育成。该品种早熟丰产,耐渍耐瘦,春性兼有迟播早熟稳产特点。适宜稻田、棉田二熟或三熟连作,可取代早熟3号大麦。先后参加荆州地区、湖北省及湖南常德地区品比、区试、示范、繁殖推广。荆州22全生育期195天左右,比鄂麦6号早熟7~10天。次田生产一般每亩200千克左右,荆州多点试验平均亩产235.25千克,比荆州1号小麦增10.9%;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257千克,最高达350千克,比对照鄂麦6号平均增5.7%。各地鉴定结果认为荆州22是一个早熟与高产矛盾解决得较好新品种。该品种适应性较广,在洪湖、监利、江陵等稻田种植,表现耐渍性强;在江陵、荆门、恩施、宜都等丘陵山区种植,具有耐渍、耐酸碱性能,在迟播情况下,兼有早熟、稳产特点。

小麦抗病育种研究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黄自强 朱瑞昌等

获奖情况:1980年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授奖单位:荆州地区行署

成果简介:根据荆州地区多雨潮湿、小麦病害严重、产量不高不稳局面,多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研究小麦抗病育种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培育多抗性小麦品种育种方法。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在不同五年计划期间均培育出新的多抗性品种。这一理论成果曾获得国外内知名专家高度评价。

抗病小麦荆州47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黄自强朱瑞昌龙述昭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获奖情况:1982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授奖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本品种经9年系统选育,1975年育成。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杆粗壮,穗纺锤形。小穗着生密,每穗小穗19个左右,全穗结实30粒左右。籽粒红色,粒大,千粒重40克左右。粗蛋白质含量12. 6%~15. 2%,赖氨酸含量0.46%。偏春性,对光照长度反应中等,春播能抽穗,属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06天。分蘖力中等,穗整齐。耐肥力强,抗倒伏,剑叶挺立,特别适应棉麦套种,有利于棉苗生长生育。口紧,不易落粒,休眠期中等,耐寒性强,在荆州地区越冬一般无冻害。抗锈病力强,感染赤霉病重。1975年在荆州地区进行多点试验示范,8个点平均亩产219.35千克,比对照荆州1号,鄂麦6号、533号等品种,平均增产32.3%,同年在长江流域区试中,表现增产显著,湖北襄阳试点,比对照鄂麦6号增产11.5%;1977-1978年西藏自治区易简农场引种试种,亩产209.5千克,比当地对照南大2419增产30%,且早熟10天以上。本品种主要分布于荆州地区汉江沿岸棉产区的钟祥、天门、沔阳(现仙桃市)、潜江等地。1983年湖北省种植面积达到199.1万亩。1983年己成为江西省主推品种。

抗病小麦荆州66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黄自强朱瑞昌龙述昭高元明等

获奖情况:1984年省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4年地区技术改进三等奖

授奖单位:湖北省农牧业厅

荆州地区行署

成果简介:本品种采用多亲缘的远缘复合杂交,经9年选育而成。1975年定为荆州66。株高110厘米左右,剑叶上挺、灌浆后叶片逐渐由叶舌处向下倾垂,最后紧贴麦杆上,因此成熟期间,麦田通气透光好。穗纺锤形,穗长12厘米左右,小穗着生稀,密度18左右,每穗有小穗20左右,全穗结实35粒左右,籽粒红色,千粒重38~40克,粗蛋白质含量13%,赖氨酸含量0.45%,加工品质好。偏春性,对光照长度反应中等,春播不易抽穗,全生育期208天,属中熟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茎杆粗壮,一般不易倒伏。耐寒性较强,在荆州越冬无冻害,耐渍性强,适于滨湖低湿地区种植,抗病力较强。1975-1977年本品种在荆州地区农科所连续三年进行品比,亩产175~300千克,三年平均比荆州1号增产20%,1976年后,先后在公安、石首、监利、洪湖、松滋等地示范推广,一般比荆州1号增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为180万亩,省内种植为200万亩以上。本品种适应于长江流域的平原滨湖地区及丘陵山地。

大麦鄂啤4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朱瑞昌王贞凤龚德平许甫超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1992年4月20日

获奖情况:1996年5月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授奖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鄂啤4号在1989-1991年湖北省三年区试中,23点次平均亩产356.2千克,比对照鄂啤2号增产5.54%,居第一位。在近两年多点生产试验示范中,比当地品种增产13.8~25.0%,亩产233~400千克,深受群众欢迎。鄂啤4号株高90厘米,生长势旺盛,分蘖力强,冬季最高苗达56.7~81.1万/亩,每亩成穗44.4~45.2万,每穗24~28粒,千粒重38~44克,比鄂啤2号早熟3~4天,一般5月10日成熟。该品种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网斑病,耐渍性好。经省测试中心分析,蛋白质含量9.03%,淀粉含量53.96%,符合啤酒大麦原料要求,亦可兼作饲料。鄂啤4号属弱春性,苗期生长势强,播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满播田每亩不得超过10千克,两熟套种田不得超过5千克;宜一次性投肥,追肥宜早不宜迟,每亩施20~30千克碳铵,15~25千克过磷酸钙作底肥;鄂啤4号忌水渍,应做好清沟排渍工作。

该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500万亩,增加社会效益1.5亿元。

小麦荆麦35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黄自强等 

鉴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旱粮专业组

鉴定时间:1996年 

成果简介:荆麦35在荆州地区农科所三年品比(1991-1993)平均亩产326.6千克,比对照鄂恩1号平均增产24%,荆麦35在产量、综合抗性、籽粒外观、品质上明显超过主推品种鄂恩1号,棉、麦两熟一般亩产200千克左右,比鄂恩1号增产两成左右,深受群众欢迎。

特征特性:荆35株高105厘米,叶色淡绿,颖壳淡黄,大穗大粒,每穗50粒左右,千粒重50~55克,籽粒淡红、容重771.5克/升,半冬性,分蘖力强,叶宽叶长,幼苗生长旺盛,叶面积系数大,成穗率高,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荆35对条锈病25、29、洛13Ⅱ三个小种免疫、高抗91-6-2-10号小种,抗洛10V号小种,对叶锈病叶中3号、4号、19号、34号及植15号混和菌种轻感,抗秆锈病8个混和菌种,白粉病及赤霉病轻,综合抗性好。成熟期比鄂恩1号迟1~2天。

栽培要点:(1)播种期:10月20日~11月初。(2)播种量:因该品种叶片宽而长,特别注意适当减少播种量,这是获得高产的保证,棉麦套种地每亩播量6万基本苗,满播地每亩播种量12万基本苗。播量过多很难获得每穗50粒这一重要指标。(3)施肥:施肥量不宜过多,尤其需控制拔节肥或不施拔节肥,重施底肥,中等肥力满播地亩施尿素20千克左右,磷肥30千克,氯化钾20千克。提倡多施农家肥,注意下足底肥,平衡施肥,重P, K肥、N肥不宜过多。(4)防病:该品种虽综合抗性好,为了夺取高产,需注意进行防病,即播种前用粉锈宁拌播。3月15日~20日必须用粉锈宁防治一次,抽穗后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一次。

大麦嘉陵江1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协作单位)

完成人员:朱瑞昌等

鉴定单位: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获奖情况:1995年5月四川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联合国TIPS科技之星奖

授奖单位:四川省农牧厅 联合国TIPS组织

成果简介:嘉陵江1号系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与荆州地区农科所合作育成,是荆州地区农科所1984年采用“鉴×(上啤加拿大×繁15) F2代”杂交,又经夏繁增代后提供F2代供南充所系统选育而成的,然后经两地交叉试验表现抗病高产,1992年通过四川省大麦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并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嘉陵江1号。截止1994年四川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达131.6万亩,是四川大麦新品种繁育推广最快的一个,亩产比当地对照种增产36.8千克。

大麦89-268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地区农科所

完成人员:朱瑞昌龚德平王贞凤等

鉴定单位: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旱粮专业组

鉴定日期:1997年4月

鉴定内容:1991-1994年该品系参加省大麦予试和区试试验,亩产308.7~330. 7千克,比对照(鄂啤2号,下同)增产0.91~3.96%,表现抗病、稳产、抗灾力强、粒大、整齐,千粒重42~48克,容重639克/升,蛋白质含量10. 20~11. 25%,淀粉含量52. 37~53. 53%。在当阳、鄂州和江陵等地试种,表现稳产、高产、籽粒品质和综合抗病性均比对照好,试验示范面积逐年扩大,受到好评。

田间现场考察中看出,该品系长势好,植株青秀,病害较轻,无倒伏现象。根据田间长势,亩产可达220千克以上。

小麦鄂麦25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龚德平、陈功海成云峰董新国李再兴王林芳等

鉴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成果简介:用“504/90-309”经系谱法选择育成该小麦品种,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4005。

品质产量:2001-2003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品种区试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07.21千克,比对照鄂恩1号增产7.54%。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品种。株型较松散,幼苗生长半匍匐,叶片较挺,剑叶中部下垂,分蘖力较弱,成穗率中等。穗层欠整齐,穗尖有不孕现象。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区域试验中株高98.9厘米,亩有效穗23.6万,每穗实粒数34.2粒,千粒重41.6克。全生育期211.3天,比鄂恩1号长4.4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中抗白粉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麦区种植。

荆黑大麦1号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龚德平陈功海李再兴唐道廷王林芳

张 华范进民张 强谢磊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8年

成果简介:用赣黑1号作母本,鄂啤2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该大麦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8003。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送样测定,蛋白质含量9.70%,粗纤维含量5.2%。2003-2005年度参加大麦品种比较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37.76千克,比对照鄂啤2号增产2.79%。其中,2003-2004年度平均亩产448.67千克,比鄂啤2号增产2.80%,2004-2005年度平均亩产426.84千克,比鄂啤2号增产2.78%,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二棱皮大麦品种。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植株较高,叶片中长、下披。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形,长芒,芒绿色。成熟时叶片、稃壳、颖壳、芒均呈黑色。抗倒性较差。品比试验中株高93.6厘米,亩有效穗42.58万,穗粒数27.8粒,千粒重39.13克,容重645.4克/升。生育期189.1天,比鄂啤2号早熟0.4天。赤霉病接种鉴定结果为中感;田间纹枯病中度发生。

栽培技术:1.适时播种。鄂北麦区10月下旬播种,江汉平原麦区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亩播种量8千克左右,亩基本苗12~14万。播前注意药剂拌种。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轻施苗肥,慎施拔节肥,一般亩施纯氮8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3.加强田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五叶期适量喷施多效唑;及时清沟防渍。4.注意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条纹病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宜鄂北和江汉平原大麦产区种植。

小麦荆麦103选育

完成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

完成人员 陈功海等

审定单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时间:2009年 

成果简介:用“扬麦158/90-309”经系谱法选育的小麦品种。200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2。

品质产量:2007-2009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84.5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3.59%,湿面筋含量26.4%,沉降值43.5毫升,吸水率64.0%,稳定时间2.95分钟。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0.65千克,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5.62%。其中,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417.09千克,比郑麦9023增产6.20%;2008-2009年度平均亩产384.2千克,比郑麦9023增产5.04%,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品种。株型较松散,植株较矮,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茎秆有腊粉,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浓绿,剑叶宽大下垂。穗层不整齐,穗长方形,成熟时籽粒外露,长芒,白壳,红粒、籽粒长圆形。后期熟相好。抗倒性较好。区域试验中株高85.8厘米,亩有效穗29.96万,每穗实粒数33.75粒,千粒重44.89克。生育期195.7天,比郑麦9023迟熟3.1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赤霉病,高感条锈病、纹枯病和白粉病。田间抗病性与郑麦9023相当。

栽培要点:1.适期播种。鄂北10月下旬播种,鄂东及江汉平原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亩播种量8~10千克,亩基本苗14~16万。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轻施苗肥,慎施拔节肥。一般亩施纯氮10~12千克,N∶P2O5∶K2O比例为1.5∶1∶1.3,加强田间管理,开好“三沟”防止渍害。4.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播种前用药剂拌种,预防小麦条锈病等,生育期间适时用药防治。5.适时收获,及时脱粒干燥。

适宜范围:适宜湖北省小麦产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