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5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农机、农村能源、经管)局(办),荆州开发区农林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2015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荆州市农业局

2015年3月26日

2015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

新常态下,实现“荆州壮腰”,农业不能成为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为此,将2015年确定为全市农业的“加快转型年”。

“转型”是一个历史的命题。中、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品质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实现这一转变,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

“转型”是一个时代的课题。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农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和“紧箍咒”,唯一出路,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型”是一个现实的难题。就荆州农业而言,“大而不强”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运营管理不规范还很普遍;“毛细血管”不发达、“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还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精深加工占比低的现状依旧;整合提升资源力度不够,培育典型不多;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

加快转型必须在转变工作理念上下功夫。要从全局角度看农业,面向未来看农业,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机制发展农业。“一切为了市场主体,一切围绕市场主体,一切服务市场主体”,着力发展市场农业、工业农业、科技农业和设施农业。

加快转型必须在转变工作方式上下功夫。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和旧有的框框制约,转变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从传统的工作方式调整到用市场的手段去抓农业。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由原来抓农业生产为主转向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这条主线,以市场主体的发育壮大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转型必须在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积极倡导农业文化,打造过硬农业队伍,真情为农、敬业为农、务实为农,推进农业局向农业招商局、农业工业局和农业服务局转变,重实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更优、更活、更实的工作作风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015年全市农业工作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增产1.5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加200亿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做到日常工作有序,重点工作有效,创新工作有力。要突出抓重点,努力出亮点,创新破难点,具体为“1234”工程。全市农业系统要重点抓好“一二三四”四项工作:

“一”,就是围绕一条主线,即市场主体

凡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它既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也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都要依靠市场主体去实施。从一定程度上讲,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过程,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不断促进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的过程。

抓好市场主体发展是现阶段农业工作的主线条、主任务。要紧紧依靠和服务这一主体,牢牢把握工作重心,善待一切市场主体,欢迎一切市场主体,服务一切市场主体,真正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力争全市各类农业市场主体达到3.8万个,新增3000个。

“二”,就是突出两个重点,即招商引资和培育典型

一是强化招商,引进市场主体

开展专业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好驻点招商专班作用,强化招商考核,确保招商实效。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进入全市先进单位前三甲。

引进高端项目。重点围绕食品加工业,实施精准招商,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高端项目。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6个。

引进战略投资。把引进战略投资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对接福建、广州、深圳等地区,突出对接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通过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2015年要争取引进1-2家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全国前三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荆州。

打造园区平台。中心城区要以华中农高区为依托,按产城一体化要求,聚集企业、聚集项目,为入驻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中心城区引进的农产品加工项目,都要尽可能地安排到华中农高区集中布局,力求把农高区打造成全市承接农业产业项目的集中区、示范区、核心区。县市区要以产业集群式发展作为最终方向,要对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实行有效整合,走出一条空间聚集、产业关联、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服务配套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子,努力为市场主体搭建快速发展的良好平台。

打造企业家发展平台。要充分尊重企业家,真诚服务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成长,积极搭建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宽广平台。要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影响力。要让企业家成长上有保障,积极组织好对企业家的培训,鼓励企业家培训深造,不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学习,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开放胸怀。要鼓励建立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以一大批企业家的蓬勃成长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强市建设。

二是加大力度,培育市场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合作社或者以林权出资成立公司。支持引导合作农场将股份合作的土地进行整理规划,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5000家。

发展农民合作社。深入开展“三建三联”和示范社创建活动,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和联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支持水稻、农机、水产、畜牧和农资5大合作总社建设,力争挂牌运营。支持农民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合作(联)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支持农民合作联社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展示展销、委托代理财务、联合兴建服务设施、协调信用授信等服务,促进农民合作社间的分工与合作。农民合作社达到4000家、联社50家。

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以10亿元以上企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积极支持申报*********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申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和农业“三品一标”等各类农业品牌。力争福娃集团、洪湖浪米业过“百亿元”,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0个以上。

破解瓶颈制约。帮助企业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特别是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政策。理顺体制机制,完善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融资机制创新和招商的办法,筹集资金,建设项目。扎实开展好政银企合作,鼓励企业直接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为企业科技创新搭建更大更优的平台。

“三”,就是做好三道加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做好“1+1”的文章,推进农业内部的整合

创建百亿粮食大市。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增粮稳油减棉。粮食面积达到940万亩,增23万亩。发展双季稻和再生稻,扩大水稻复种面积。重点推广早稻集中育秧,积极发展中稻集中育秧,稳步示范晚稻集中育秧。大力发展玉米生产,玉米面积达到35万亩、增8万亩。扎实推进高产创建,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力争粮食总产达到83亿斤。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 油菜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000万担以上。调减棉花种植面积。棉花面积调减至100万亩,总产维持在200万担左右。蔬菜瓜果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保障均衡供给。

壮大水产业。推进健康养殖。重点推广小龙虾、河蟹、鳅鳝、黄颡鱼、鳜鱼、龟鳖、黑尾鲌等名优品种,坚持走“一鱼一联社、一鱼一标准、一鱼一品牌、一鱼一产业”的发展之路,力争水产放养面积达到24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35万吨。新增板块基地连片面积10万亩。力争新增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平安渔业示范县”。力争全市新增家庭渔场30家,创建水产合作联社2-3家,新增省市示范合作社8家。全年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

加快发展畜牧业。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增市级标准化示范场50家以上,全年生猪出栏新增10万头,家禽出笼增加500万只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率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以松滋襄大为龙头的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以峪口禽业为龙头的20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以湖北小胡鸭为龙头的1000万只荆江鸭全产业链建设。重大动物疫病均做到应免尽免,免疫抗体合格率80%以上。无公害双认证企业10家以上,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98%以上。

优化种养模式。大力推进虾稻共生、稻鸭共生、猪(牛、鸭)-沼-作物、猪(牛、鸭)-粪尿分离-作物、秸杆还田等生态模式,促进资源综合合理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点推广稻虾共生、稻鳖共生、稻鱼(鳝、鳅)共生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力争全年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探索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粪-蚯蚓”等循环经济模式,化解畜禽养殖排泄物处理难题。

二是做好“1+2”的文章,推进农业和工业的结合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坚定不移地抓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新常态。要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突出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力争新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0亿元、达到15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2:1。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园区。采取积极灵活的招商引资模式,打造多元化投资融资平台,着力引导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聚集,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新增1家省级重点农产品加工园区。

创建精品名牌产品。加大品牌申报力度,带动品牌建设稳步推进。以福娃、洪湖浪、洪湖清水、白云边、小胡鸭等*********品牌为重点,抓好品牌整合和推介扩张,抓紧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打造具有鲜明荆州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荆州农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打造全产业链条。围绕优势农产品和重点龙头企业,做实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重点打造水稻、油脂、生猪、家禽、水产和林木森工等13条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每个行业至少有一条成功的全产业经营模式。

三是做好“1+3”的文章,推进农业和商业的结盟

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农产品物流交易平台,不断拓展“两湖绿谷”品牌效能。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直采直销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

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领办农民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推广应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提高合同履约率。

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农村 “三网融合”建设,抓紧建设农业信息“1+7”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鼓励和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走向国外,巩固出口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办好荆州渔博会、洪湖清水螃蟹节等节会,继续举办“荆州好年货”评选活动,努力将我市农产品品牌挺进高端市场。拓展水产品的商业功能,认真谋划荆州鱼街建设。

“四”,就是深入推进“四个创新”,即金融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

一是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推广成熟的金融服务产品。引导信贷服务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项目倾斜,把目前各金融机构探索试点成熟的金融服务产品向全市推广。

探索抵押贷款新模式。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突破“五权”抵押融资障碍。

开展农村小额贷款担保试点。实现村级惠农金融服务全覆盖。继续探索、完善、推进涉及支农资金整合、农村资源资产的管理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的主体多元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

二是推进经营模式创新

发展综合性合作社。让新型经营主体走向联合化,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的盘活资源。

鼓励农民合作社(联社、总社)发展成为公司制的现代企业。使农民通过资本、股权为纽带结为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并成为真正的有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

建立区域性专业合作总社。着力推进在水产、畜牧、农机、水稻和农资等产业行业领域建立区域性合作总社,并以总社为平台,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科研等力量和生产要素,同时组建服务性公司,在科技推广、信息化、金融、加工、品牌运营、冷链物流等方面为产业提供专业服务或综合服务,大力提升农业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健全乡镇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机构,完善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强化项目资金的扶持政策,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手段、仪器设备等开展服务,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率。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性服务。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

加紧农科教结合。鼓励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面向生产研发、推广技术,并与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实现“一社(企)一顾问”,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

四是推进农业服务创新

把市场主体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发展环境、服务水平、干部作风的根本标准。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推广优良品种、轻简化栽培、植保机防、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抓好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秧、油菜机播机收等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力争机插秧面积达到320万亩。

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立足提升传统农民,着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全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

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稳步增加农机装备总量,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机“一站式”服务,提高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力争新增农机总动力2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

加强农业执法服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抓好以种子为重点的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开展“平安农机”、“平安渔业”创建活动,推进农机、渔业安全互助保险。深入开展“平安秋收行”活动,确保全年农机事故率控制在1.5‰以下。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测、生产全过程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加强贮运环节监管。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制,建立问题约谈和通报制度,提高监管水平。力争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落实好农村政策。规范村级“一事一议”和公益事业建设的筹资筹劳管理,集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行动。巩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成果。

推进和谐系统建设。扎实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抓好青年干部成长工程。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机关党建、机关管理、计划生育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工作。抓好项目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三公经费”下降20%以上。

全市农业系统要根据农业“加快转型年”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谋划2015年农业工作,抓紧制定“加快转型年”活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年终,市农业局将活动年情况纳入县市区“三农”工作考核范畴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