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水稻生产工作指导意见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巩固拓展水稻生产良好发展态势,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对稳定全省粮食生产基本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今年全省水稻生产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功能定位、聚焦目标要求、聚焦协同共进,从“绿”化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新”化发展业态上下功夫,坚持保供增效与绿色发展相协调,持续推行“一稳三提”(即稳定种植面积,提高稻谷产量、提升水稻品质、提振稻米品牌),切实为湖北优质稻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持底线思维,稳定保障水稻产能

(一)充分挖潜稳定面积。立足资源匹配性和区域生产实际,积极引导江汉平原、鄂东南等适宜地区挖掘双季稻、再生稻扩面增量潜力,鄂中北地区有序发展水稻节水抗旱种植模式,稳定优质中稻或一季晚稻种植面积。

(二)持续释放单产潜力。示范推广“中稻-小麦”、“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等水稻绿色高效技术“吨粮”模式,规范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充分应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基于北斗的精准作业技术等绿色高效技术等,巩固提升周年粮食生产能力。

(三)全力抓好防灾减损。牢固树立“减灾保单产”、“抗灾夺丰收”思想,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和推广部门力量,及时制定防灾减损技术指导预案。紧盯关键农时和重点环节,密切加强监测预警、应急反馈和技术指导,积极推进科学生产和防灾减灾,努力实现全年水稻生产目标。

二、聚焦高精尖缺,强化技术精准供给

(四)筛选一批优质专用品种。强化增产和绿色双重导向,选育发掘一批多抗广适、增产潜力大的低耗高产水稻品种;推广应用一批资源节约型(节水品种、节种品种)和品质优良型(部二级标准及以上)的宜机广适水稻品种;定向发展一批专用籼糯、香稻、虾稻等具有地方特色、风味品质好、市场有需求的特色水稻品种,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五)试点一批降耗生态技术。充分利用省级粮食作物高效模式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行动,因地制宜开展高档优质稻保优栽培、特色功能稻丰产栽培、水稻精量减量机械直播、水稻无人机全程轻简化生产、水稻超高产栽培与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等运用,引导水稻生产技术迭代升级。

(六)熟化一批低碳高效模式。深度实施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协同推广),兼顾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效益绿色化、经济效益高值化,形成一批首创性、集成化、引领性创新成果。优化简化细化“稻+鸭+蛙”、“稻+再+鸭”、“稻+渔+菌”等低碳循环模式,梯次定向推广“水稻+”绿色高效模式,降低资源环境利用强度。

三、锻造发展势能,助力品牌韧性突围

(七)擦亮区域稻米品牌招牌。以1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荆楚大地好粮油)+3个地方区域公用品牌(京山桥米、潜江虾稻、孝感香米)为核心,在加快品牌运营管理和区域共建共享基础上,依托省水稻协会、省粮食行业协会、省种子协会等开展优质稻米品鉴、“走进原产地”、“走进主销区”活动,实现产销区域良性互动、品牌体系整体优化。

(八)挖掘知名稻米品牌内涵。支持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全力抢占国内市场份额基础上,打好生态牌、特色牌、功能牌和文化牌。通过多样化的品类为差异化的需求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场景营销模式,多维度提升品牌潜在价值。

(九)丰富特色稻米品牌底蕴。推行整建制“按图索稻”、“种粮一体化”订单生产模式,通过产地认证、产品直供、沉浸式体验消费、稻田文化节等方式,创响一批“石首鸭蛙香稻”、“枝江玛瑙米”、“洪湖再生稻”等特色突出、底蕴深厚的小众稻米品牌,努力放大“长尾效应”。

四、注重共联众享,推动要素集聚集成

(十)创建典型示范样板。集中建设一批生产全程机械化、投入品施用精准化、田间管理智能化和周年产出高效化的高标准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稳定提升区域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

(十一)推介利益联结模式。引导相关地区构建“随州香稻双订单”、“国宝桥米二次结算”、“庄品健粮食产销三位一体”等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链接模式,跟踪服务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互相赋能、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实现抱团发展。

(十二)开展分类培训研讨。适时分类举办水稻“三新”交流培训以及全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摩研讨活动,面向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新型主体和推广部门主要负责人,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推动关键成熟技术模式产业化应用。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