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所专家钱前个人简介及论文选读

一、钱前个人简介

钱 前,男,1962年3月出生,安徽安庆人,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稻种资源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先后获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项成果获*********科技奖励、7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及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一级岗位人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发表 SCI 收录论文110余篇,发明专利25项,主编专著3本,充分发挥水稻生物学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将生物技术和遗传资源渗透到水稻育种领域中,形成鲜明研究特色。

二、钱前发表论文选:《德国科研管理对深圳基因所建设的启示》

德国科研管理对深圳基因所建设的启示

钱 前

(2014年10月30日)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安排,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在德国举办的现代化院所建设考察学习班。此次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课程以提高认识,还参观考察了一流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开阔眼界,也充分体会到了整个考察团大家庭般的温暖。尤其是德国先进的科研管理理念让我感触很深,对我进一步抓好深圳基因所现代化院所建设的管理工作启发很大。

一、德国科研管理的可鉴之处

(一)坚持研究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

科研的魅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科研发展的本质要求。学术创新固然需要宽松的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撑等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要始终保持内心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洪堡大学的创始人洪堡提倡学术自由,认为现代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合”,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因而大学应该秉持寂寞和自由的原则。寂寞意味着大学要坚持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不为各种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研。自由一方面是针对国家而言的,要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另一方面指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科研自由不但体现为科研人员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意志从事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不受干扰地潜心于科研。洪堡的理念和思想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精神之所在,也是吸引外国学者和学生到德国从事科研的重要原因。

(二)重视基础性、前瞻性、跨学科研究

基础研究在德国科研战略部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德国科研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马普学会是国际上规模******、威望最高和成效******的自治科学组织,也是德国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机构,在国际学术界代表着德国的科研形象,充分体现着科技进步、创新应用相结合并进而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远景的鲜明特色。不仅如此,德国还从制度上对基础研究中的长期项目给予充分保护,如: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研究的全部是长期项目,期限都超过15 年,有的项目已经持续了200 多年,比如古埃及字典研究。

德国科研资助机构每年与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研究兴趣。德国学界认为,所谓前瞻性研究,就是对开辟新的领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科学问题,以及对未来产生深刻影响的研究。前瞻性课题不但富于创新,而且具有很大风险性。对前瞻性研究的资助原则是从萌芽状态开始扶持,在立项时向前瞻性课题倾斜。

德国科研管理中对跨学科研究亦情有独钟。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近年来一大批使用跨学科方法从事研究与合作的科学家陆续获得诺贝尔奖,证明了跨学科研究对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提高科研的国际化水平

德国大力实施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早在2002 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就出台了《教育与研究向世界开放:通过国际化实现创新》,强调德国加强与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德国不但资助本国青年科研人员去国外做博士后研究,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还资助国外学者到德国从事科研工作。例如: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是全球范围内规模******的资助学生、学者国际间学术交流的学术机构,自1925 年成立以来,共资助了150 多万名国内外学者,其中2012 年共资助了约75000 人。

同时,在研究机构领导人的聘用上也充分体现了国际化。以马普学会为例:该学会强调它的研究所应由国际著名科学家(不要求一定是德国籍人士)担任所长,每一个候选人必须要求有来自国际科学界的10至12份推荐信。目前,马普学会80个研究所的250名所长及其所级领导人中,有60余名非德籍科学家,10%的外籍雇员,在马普学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博士生三分之一是外籍,博士后有三分之二是外籍。外籍科学家的广泛参加马普的科研与管理工作,被认为是马普取得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坚持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创新主体,对公益性项目采取饱和投资方式

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是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的主要财政支持者,例如:作为公益性研究重要体现的农业,德国对其国立农业研究机构经费支持稳定,70%来源于联邦和州政府,30%来源于第三方。同时,国家对已确定研究项目采取饱和投资的方式,不仅使从事科研的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搞科研,而不必为经费不足而东奔西走,而且有利于项目的监管。

此外,德国科研平台大而先进、开放性好,管理队伍精干高效,科研队伍稳定和谐等也值得我们借鉴。

二、对深圳基因所建设的启示

(一)深圳基因所基本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在深圳市开办登记的科研事业单位。是顺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要求,完善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长江以南的战略布局和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发展规划而设立的。主要从事农业基因组学、农业分子育种、农业和食品宏基因组等领域科学研究的国家科研机构。

1.战略定位。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和平台性;为中国农科院乃至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提供基因组学研究平台。

2.战略发展方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生物产业现实需求,引领生物产业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3.宗旨。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宗旨,着眼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等涉及重大国计民生问题,积极发展生物农业、生物产业,推动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应用,集约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的资源和成果,发挥深圳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吸引更多农业高端人才集聚深圳,以基因组学研究推动分子设计育种科技创新,快速产生更多农业源头创新成果。

4.学科方向。以农业基因组学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辐射作物、畜牧、资源与环境3大学科集群的学科体系。围绕农业生物组学基础研究、基因组学与动植物育种、基因组学与动植物健康,设置了18个研究方向。

(二)学习给予的启示

1.具备对科学敬畏的大境界。不确定性是科研的基本特征,其进展和突破不是靠人“计划”出来的,更不可能像做工程、建工厂那样,今年启动、明年试车、后年投产。只有给科研人员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安安心心地科研,才能期望“十年磨一剑”。而宽松自由环境的取得,依赖于研究所能否心怀对科学的敬畏,有为科学所需的开放而严谨的态度。因此,为科研人员创造一方让其心灵安宁的学术净土,这不仅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科研人员成长的支持,更是研究所发展的根基。为此,研究所将杜绝采用简单粗暴、指标化、定期交作业式的考核管理办法来管理。

2.具备对学术坚守的大耐心。因快节奏生活和社会浮躁心理所带来的科研浮躁、抄袭、攒文、争课题、忙挣钱、求当官等不良影响科研学风和工作作风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但2009年,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颁给了扎根昆明的一批植物学家,四代科学家冷板凳一坐就是50 年,捧出一本《植物志》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其因就是几代植物学家都用极大的耐心保持对学术的那份坚守。“基础性”是我所战略定位的第一条,而“基础性”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摈弃浮躁,要耐得住寂寞和诱惑,潜心钻研。为此,我们努力在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有保障的生活待遇的同时,也将高度重视并加强科研道德、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

3.具备对话国际发展的大理念。我们应当认清现在正是科研机构发展机遇降临的时刻。当下,政治环境的改善优化了科研扶持政策,经济环境的提高大幅度增加了科研经费,社会环境的期望给予了强烈的科研动力,技术环境的升级配备了必须的科研平台,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科研思想交流,科研人才的流动,以及向世界学习的机会。这样的环境就是采取具体举措组建有机的科研组织,孕育自由的科研氛围,吸引一流的科研人才的时刻。因此,我们将充分发挥深圳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吸引更多农业高端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的生物人才集聚深圳,集聚我所。

4.亟待国家稳定支持的大投入。因我所无编制、无运转经费,所以从筹建转移到运行的过程中,总体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和财政资金投入的年度规律性,以及按深圳速度和效率建设研究所的发展急需,基因所短期内存在较大的日常运行经费资金缺口,严重影响科研人员入驻、科研活动开展等正常运行。建议院领导充分考虑基因所的实际需要,给予倾斜支持,一是年底统筹安排结转结余资金,优先安排、倾斜支持基因所;二是适当安排专项经费,通过合适渠道,进一步加大基因所的建设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