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荆州农业科学院农业专家陈水彬
记者 周军 通讯员 范进民
他是正高职高级农艺师、二级岗位专家。他主持研究推广的3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5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和1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
他一手引进培育的无籽西瓜产业,20多年来,一直是荆州的优势产业、支柱产品;他参与的荆州种植区划工作,数十年来为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奠定基础……
他就是刚刚卸任的荆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水彬,一位从产业实践中走出来的专家,一生把文章做在田野、把成果留在农田,毕生追寻农业科技需求,用科技让农业节本、农民增收。他把毕生心血奉献荆州农业,一生痴迷农业科研与推广,被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荆州首席油菜专家”等荣誉。
干一生学一生要做事情就必须有牺牲
陈水彬出生于1957年,1978年考上咸宁农校茶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原荆州地区畜牧特产局工作。
工作中,他深感知识的重要,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到湖北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地进修,学习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为他毕生痴迷的农业科研推广打牢基础。
1984年,陈水彬迎来人生的第一次挑战。当时,他从特产科抽调出来,参与原荆州地区区划工作,是团队主要成员之一。
“1984年出差179天、1985年出差171天……”拿出20多本记事农历,上面记录着陈水彬的辛勤付出和汗水,那段时间他每年有近半时间在外出差,全荆州地区的11个县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调查、收集、整理,并将获取的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制作模型。整整5年,他摸清了全荆州地区适宜种植作物,并为每个村都建立起模块。5年来,他没有白天黑夜,没有休息时间,这5年,也磨练出他勤奋、踏实、吃苦的工作作风。
陈水彬爱动脑筋,参加研究种植业三性分类方法,编写《湖北省县级种植业区划》专著,这几十万字的心血当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并成为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令陈水彬终身难忘的是1984年6月。当时他正在公安县创办试点,并准备接受省里的验收检查,女儿却在这个时候喜降人世。陈水彬默然片刻后告诉记者:“女儿出生时我不在她们母女身边,这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但是,人的一生哪能面面俱到,要做出一点事情就必须有牺牲和付出。”
那一年他对同事张贤志说:我不管家里你不谈朋友
1990年,陈水彬担任荆州农业局特产科科长,潜心发展经济作物,制定荆州地区农业发展规划。
当时,荆州地区提出“早熟桃、晚熟梨、早优桔、名优茶、无籽瓜、特种菜”等发展思路,其中的无籽西瓜产业是陈水彬一手引进并推广开来的。
1991年时,全国的无籽西瓜种植刚起步,只在湖南邵阳和河南孟津有上万亩种植规模。陈水彬决定到孟津去学习,边学边试验,他掌握了全生育期关键技术,解决了技术难点,并出台无籽西瓜技术操作规程。
次年,他就在仙桃沙湖办起千亩示范点,吃住在沙湖,从育苗到管理,没日没夜。他对一起办示范点的小伙子张贤志说:“这一年,我不管家里,你不谈朋友,一定要把示范点办起来。”
试点工作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当年无籽西瓜亩产达到3000公斤左右,每斤售价不低于0.5元,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不敢想像的。
试点成功后,荆州地区在沙湖召开现场会,随后,无籽西瓜就在荆州地区全面铺开,松滋八宝、石首东升、江陵马家寨……一直到现在,无籽西瓜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群众的聚宝盆和摇钱树。
为了油菜试验推广他差点把命“拼”掉
1997年,陈水彬从市农业局调入荆州农业科学院,在行政机关工作17年后转入事业单位。当时,荆州农业科学院是最困难的时期,陈水彬没有丝毫犹豫,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很长一段时间,他在荆州农业科学院分管科研创新工作。
陈水彬是荆州农业科学院《科研改革方案》设计和制定的主要成员之一,还主持修改完善了《荆州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办法》,新建了《科研课题组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起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这些举措极大调动了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了全院科研创新工作,此期间成为荆州农业科学院出产研究成果最多、收获项目最丰硕的阶段,全院项目课题大幅增长。
2010年,荆州农业科学院争取到油菜、棉花、水稻、西甜瓜等四个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陈水彬担任油菜综合试验站站长,主持全面工作,重新投入他最喜爱的科研事业中。
试验站刚建立,没有经验,没有模式,有的只是他和团队成员欧阳敦军等的满腔热情。他们在荆州区、公安县、江陵县、沙市区、监利县等示范县建立了20多个示范点和基地,组织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很多时候他们晚上在家研究完善试验方案,白天又出去现场指导,察看油菜试验情况,两三天连轴转是常事。陈水彬回忆:“那时候,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累。”
汗水结出硕果,仅用5年时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荆州综合试验站工作就走在全国前列,获“十二五”全国30个油菜试验站综合考核************,2011年首届全国油菜“五化”现场会和湖北省油菜机收现场会在荆州召开,2014年,全国首届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模式现场会也在我市举行。我市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荆州经验”受到农业部、中国农科院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国家油菜技术体系决定把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荆州经验”在全国推广。2014年,试验站“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装备集成与配套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获荆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次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科研成果展(全国在油菜方面仅两项),去年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记得那年全国油菜现场会决定在荆州召开时,陈水彬乐坏了,但也是那一次,他差一点“拼”掉了性命。原来,为了办好示范基地,陈水彬带领团队一项一项工作去落实,忙得没有白天黑夜,忘记累、也忘记了休息。可是,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状况,连续一个多月都吃不下饭,尤其是会议召开前的10多天,他根本就不想进食,瘦得皮包骨,脸色腊黄腊黄。陈水彬偷偷住进了医院,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去医院输液,除了家人,同事们都不知道他生病了。就在会议结束的当晚,陈水彬支撑不住了,由于治疗不及时,他的病来得又急又猛,不得不转入武汉治疗,先后住了半年才出院,调养两到三年才解除了“警报”。
进入2016年以后,陈水彬带领荆州油菜综合试验站专家先后在荆州区李开宝家庭农场建立“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基地,在江陵县三湖天顺合作社建立“油(绿肥油菜)—稻—再(吨肥吨粮)绿色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基地,在荆州区宏兵畜牧养殖公司等地建立“油(饲料油菜)—玉—玉(青饲料)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基地,在荆州区弥市镇农世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建立“脱水菜苔、菜心(菜用油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今年,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油菜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汉中研究员分别到这四个基地调研考察,均给予高度评价。陈水彬介绍,这些新技术将为我市油菜产业发展和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巩固我市全国油菜生产第一市的地位。
陈水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业,在农业科研、推广中追求人生乐趣、实现人生价值,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和农民的信任,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人的一生干不了太多事情,但只要认认真真去学、实实在在去干,尽力做到最好我就满足了。”